• 3 minutes e-car sales collapse
  • 6 minutes America Is Exceptional in Its Political Divide
  • 11 minutes Perovskites, a ‘dirt cheap’ alternative to silicon, just got a lot more efficient
  • 4 hours GREEN NEW DEAL = BLIZZARD OF LIES
  • 9 days The United States produced more crude oil than any nation, at any time.
  • 3 days e-truck insanity
  • 20 hours How Far Have We Really Gotten With Alternative Energy
  • 8 days China deletes leaked stats showing plunging birth rate for 2023
  • 10 days The European Union is exceptional in its political divide. Examples are apparent in Hungary, Slovakia, Sweden, Netherlands, Belarus, Ireland, etc.
  • 7 days Bad news for e-cars keeps coming
随着夏季需求的增加,油价摆脱逆转升势。

随着夏季需求的增加,油价摆脱逆转升势。

随着夏季需求的最终到来和飓风季节威胁美国…

美国喷气燃料终于迎来了新冠疫情后的复苏。

美国喷气燃料终于迎来了新冠疫情后的复苏。

美国的喷气燃料需求已经创下新纪录,过去一…

英国新的210兆瓦码头数据中心获得批准。

英国新的210兆瓦码头数据中心获得批准。

英国最新的数据中心计划建设在纽汉姆的皇家…

Gail Tverberg

Gail Tverberg

Gail Tverberg is a writer and speaker about energy issues. She is especially known for her work with…

More Info

Premium Content

转移工业到海外的高昂成本

Industry

移动工业化到海外起初似乎是个好主意。但随着化石燃料能源供应减少,这一策略变得不那么有效。从事采矿和制造业的国家可能对贸易不太感兴趣。此外,2020年和2021年的供应链中断显示,将主要工业转移到海外可能导致商店货架空空,客户不满。

美国在1974年(图1)开始将工业转移到海外,这是为应对1973-1974年的石油价格飙升(图2)。

图1. 美国人均工业能源消耗,按照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数据,划分为化石燃料、生物质和电力。所有能源类型,包括电力,在其产生热量的能力方面来衡量。这是EIA、国际能源署(IEA)和大多数研究人员采用的方法。

工业基于化石燃料的使用。电力也发挥作用,但更像是产业生产的点缀而非基础。工业在许多方面都污染,因此将工业转移到海外是一种“易于销售”的做法。但现在美国意识到需要重新实现工业化。同时,我们也被告知需要将整个经济转向电力,以防止气候变化。

在本文中,我将试图解释这种情况——化石燃料价格多次飙升,包括1973-1974年(石油)和更近期的煤炭价格上涨(2022年)。我还将讨论化石燃料发挥的关键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关键作用,人均化石燃料消耗减少可能导致人均商品和服务平均缩减。全面转向电力似乎并不可行。相反,我们似乎正朝着增加地缘政治冲突的方向发展,金融崩溃的可能性也更大。

【1】当化石燃料供应受限时,价格往往会飙升至较高水平,然后再次下跌。

经济学家和能源分析师倾向于假设化石燃料价格将飙升至非常高的水平,从而允许开采大量难以开采的化石燃料。例如,国际能源署(IEA)过去曾预测未来的石油产量,假定通胀调整后的油价将升至每桶300美元。

化石燃料价格不会升至非常高的水平,因为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价格与卖方需要继续投资于新油田以保持化石燃料供应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竞争。价格来回震荡,买家和卖家都不会对这种情况感到满意。基准布伦特原油目前的价格为81美元。

【2】历史数据显示石油和煤炭价格飙升。

图2. 世界石油价格,根据能源学会编制的2023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调整至2022年美国价格水平。

当世界石油价格在1973-1974年开始走高时,美国开始将其工业生产转移到海外(图1)。直到1972年以前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低价格不再适用。制造成本上升。消费者希望更小、更节能的车辆,而欧洲和日本已经在生产这样的车辆。进口这些车辆是有意义的。

近年来,煤炭价格开始飙升。煤炭价格根据地区而异,但所显示的煤种的一般趋势相似。

图3. 按吨计算的煤价,几个样本地点的价格,根据由能源学会编制的2023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价格未经通货膨胀调整。

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煤炭价格往往低于每吨50美元(图3)。在这个价格下,煤炭是用于生产钢铁和混凝土等许多其他工业用途的非常廉价的燃料。

图4. 人均世界煤炭消费,基于能源学会编制的2023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除2023年外,2023年的数据是根据IEA的估计得出的。

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煤炭消费飙升(图4),使其得以实现工业化。图3显示,额外需求最初略微推高了煤炭价格。到2022年,煤炭价格飙升。目前,煤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回落,或许部分原因是较高的利率抑制了世界对煤炭的需求。

2022年,天然气价格也飙升,与煤炭价格同时上涨。煤炭和天然气都是燃烧产生电力的燃料。当煤炭供应受限时,公用事业将设法购买更多通过燃烧天然气产生的电力。然而,将大量天然气存储以备将来使用是困难的。因此,国际贸易的煤炭短缺可能同时导致国际贸易的天然气短缺。

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同时飙升会导致通货膨胀,让许多公民感到不满。

【3】1997年《京都议定书》鼓励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工业化的趋势。

在图1中,我展示了1997年的虚线。当时,这项陈述参与国将限制自身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条约引起了很多关注。通过将工业转移到海外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即使美国直到后来才签署该条约,但该条约给美国提供了将工业转移到海外的理由。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工业化,即人均工业化所需的能源开始在1997年后更快地下降。

【4】除了《京都议定书》之外,高度发达经济体需要将工业转移到海外的许多原因。

除了石油价格飙升和对二氧化碳水平的担忧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导致工业向海外转移。进行这种改变,美国(以及进行类似改变的欧洲国家)的消费者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节约的钱,消费者能够购买更多自愿的商品和服务,这有助于刺激本地经济。

此外,工业往往会造成污染。如果燃烧煤炭或燃烧含有高硫含量的柴油,则容易产生烟雾。采矿往往会产生大量有毒废物。将这些污染转移到较贫穷的国家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而无需费劲尝试捕捉这些污染并妥善存储。

此外,美国的企业主可以感受到,如果将他们的大部分行业转移到海外,就有机会真正发展成国际化企业。

ADVERTISEMENT

【5】全球化和将工业转移到海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工资和财富分配更加不平等。

几年内,美国提供的高薪工厂工作减少。越来越多没有高等教育的人发现为家庭提供足够生活水平变得困难。可观收入主要流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和资本品所有者(图5)。

图5. 美国顶层1%和顶层0.1%收入份额,由Piketty和Saez呈现的维基百科展示。

【6】导致图5中不断增加的工资和财富差距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工业化(图6)。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增长,中国可以击败整个行业,例如家具制造和服装制造,使美国工人不得不在服务业中寻找低薪工作。类似情况在欧盟和日本也出现,随着工业化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

图6. 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2015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基于世界银行工业生产(包括建筑业)数据。这些金额不是人均的。

【7】《京都议定书》的间接影响是将CO2排放略微偏离发达国家。

图7. 碳排放来源于化石燃料利用,根据能源学会编制的2023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

任何认为1997年《京都议定书》将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人可能会感到失望。

【8】直接使用化石燃料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所学到的要重要得多。

由于直接使用化石燃料,世界可以拥有铺设的道路、钢铁桥梁和输电线路。它可以拥有混凝土、制药产品、除草剂和杀虫剂。这些益处的很多都来自化石燃料的化学特性。单靠电力是无法提供这些产品的,因为电力已经被剥离了化石燃料的化学优势。电力也难以存储。

借助化石燃料的益处,世界还可以拥有按需配置的高质量钢铁。仅凭电力,可以使用电弧炉回收废钢,但这种钢的数量和质量有限。美国的钢铁产量占全球供应量的5%(主要使用电弧炉),而中国的生产(主要使用煤炭)占全球供应量的50%。

我强烈建议阅读Kris De Decker的


这是使用人工智能从原始英文版本翻译而来这里.
Download The Free Oilprice App Today

Back to homepage








EXXON Mobil -0.35
Open57.81 Trading Vol.6.96M Previous Vol.241.7B
BUY 57.15
Sell 57.00
Oilprice - The No. 1 Source for Oil & Energy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