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 News:

Supreme Court Overturns Chevron Doctrine in Landmark Decision

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再次点燃通胀恐慌。

彭博市场资讯报道员和策略师加菲尔德·雷诺兹撰写

激增的大宗商品价格正在威胁着将通货膨胀重新带回投资者认为央行已经紧闭的门。这推高了收益率,但支撑财政支出的结构性提振正推动对原材料的需求,这可能为认为2023年标志着新一轮牛市开始的债券投资者制造了一个恶性循环。

今年大宗商品已经抹去了2023年的大部分跌幅,这或许是最明显的迹象表明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全球加息未能大幅放缓世界经济。难怪这伴随着对迅速货币宽松的押注出现严重逆转,但投资者应该正视的是,任何可能出现的降息将是迟来且幅度有限。

经济学家再次被迫提高增长预测。我研究了回溯至2016年的发达国家GDP预测演变,分别审视了当年的预测和截至5月底的情况。在过去十年中,2023年和2024年的发达国家GDP预测出现最迅速的上调,除了2021年受疫情刺激的激增。每年5月的预测变化一路保持至年底,唯独2018年,分析师最初的乐观在美联储加息和贸易战面前瓦解。

今年各类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的规律性表明市场低估了全球经济对需求的影响。

本土化、绿色转型和国防开支都需要更多原材料,而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价格不弹性的。中国对这些需求的支撑相当稳健,尽管其濒临破灭的房地产部门阻碍了经济增长--但其正全力转向可再生能源发电。

在后疫情时代全面瓦解了曾与日俱增的全球化之后,众多国家都加大了军事开支,这也通过供给冲击加剧了商品驱动通货膨胀,比如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各类原材料减少以及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

这些趋势推动的商品再通货膨胀效应有助于解释本月各大中央银行向鹰派持有转变。增加的政府支出--实际和潜在--凸显了收益的上行偏好。

债券市场持续面临的供给冲击是庞大的发行规模。即使来自老龄储蓄者的需求能够吸纳额外债务--部分人已经转向股票、黄金甚至加密货币--更多债券将意味着在没有严重衰退的情况下,收益率的下限会更高。

尽管大多数经济体出现疲软迹象,但各大中央银行大多坚称可以实现他们所追求的软着陆。考虑到所有财政慷慨,债券最大的希望就是避免导致新一轮加息的结果。

来源:Zerohedge.com

更多来自Oilprice.com的热门文章:

这是使用人工智能从原始英文版本翻译而来这里.

Back to homepage


Loading ...

« Previous: 最近铜价上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Next: 安格洛美银矿业公司出售煤炭、铂金和钻石资产,以专注于核心业务。 »

ZeroHedge

The leading economics blog online covering financial issues, geopolitics and trading.… More